布袋港美食~黑皮海鮮餐廳/巨無霸海鮮肉圓

雲嘉南水產資料庫

2024.11.24

臭肚魚
臭肚魚
【褐臭肚魚】臭肚、象魚、羊矮仔

海島臺灣自古以來就流傳著五種毒魚的傳說,
海中五毒正是:「一魟、二虎、三沙毛、四臭肚、五變身苦」。
名列第四的臭肚,雖然有著無辜大眼,但身上的背鰭、腹鰭與臀鰭是由相當尖銳且有毒腺的硬棘所組成,
如果不小心刺到,可是要痛得哇哇大叫,甚至漁民流傳説「象耳(臭肚)無名,鑿著叫阿娘。」
就知道刺到有多痛!不只流血、發麻,最嚴重可能會休克。
但只要小心處理魚鰭,就能品嘗到臭肚的美味魚肉。


       俗名叫做臭肚的魚不只一種,今天介紹的是其中的「褐臭肚魚」。
到底為什麼臭呢?是因為雜食性的臭肚喜歡吃海藻、腸道又長,容易留下發酵的海藻味。
料理前需要快狠準的處理,避免腸道破裂,就可降低味道的殘留。
只能說所謂的「臭」,不是指一般的魚腥味,而是藻類發酵的特殊氣味,
某些老饕喜愛的正是他這股特殊風味呢!


       魚攤的臭肚常是一整籃販賣,是內行人能一眼認出的美味。
橢圓形的身體有點扁,一般常見大小約
25公分,口部的外型有點像兔唇樣子,
因此在國外被稱為
Rabbit Fish(兔魚)。從背部的黃綠色,一路變淡到腹部的銀白色,
在身體側面有許多小圓點,臭肚被嚇到時圓點會變得明顯。而在水中泳速緩慢的他,有一個凹字形的尾鰭。

臭肚是澎湖人的童年回憶,被譽為海鮮界的臭豆腐。


 資料引用自  洄遊吧




 回雲嘉南水產資料庫

Copyright © 2023 布袋港美食~黑皮海鮮餐廳/巨無霸海鮮肉圓 All Rights Reserved. 網頁設計:宇迅科技 總瀏覽人數: 76,349 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