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蠣
牡蠣,又稱蠔、生蠔、蚵仔,別稱海蠣子、蠣黃、蠔白、青蚵、
牡蛤、蠣蛤、硴等,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。在中醫藥方中的「牡蠣」,指的是牡蠣殼
牡蠣科,俗稱「蚵仔」。
全世界的牡蠣有18屬一百多種,多數可供食用,屬於重要的經濟貝類。
臺灣四週的海域有5屬十餘種,牡蠣屬於軟體動物門的雙殼綱最常見的養殖種類為
大牡蠣(Crassostrea gigas(T.)),又稱巨牡蠣、長牡蠣、真牡蠣。
外殼特徵
大多數的雙殼綱具有兩枚相似的殼。
殼可呈現多種形狀如卵形或長形,由於其生長附著的位置不同,
使得其外殼形狀變化大。殼帶有灰黑色,間雜有紫色、褐色、黑色或黃色的斑紋及紋點,殼之外表為深灰褐色,內面為灰白色。身體可以完全縮入殼內。但是牡蠣的背殼呈不規則形,左邊的殼比右邊的殼大,殼的背緣缺乏絞齒,
前閉殼肌甚小或者退化,後閉殼肌相當發達,負責殼瓣的關閉。
殼之頂部有一小縫可流通海水,而吸、排海水之過程中可完成呼吸作用與濾食浮游生物。
牡蠣多棲息在潮間帶或是淺海的礁岩海底,牡蠣的成體以左殼固著在堅硬的底質上,不似其它的雙殼類如文蛤等,可以自由移動。
生長環境
台灣西岸的牡蠣養殖多在潮間帶及淺海的岩礁海底,以其左殼固定在岩石上,
有的在潮間帶及河口域,
漲潮時泡入水中,退潮時漁民在牡蠣架下工作,管理上甚為方便。
牡蠣為廣鹽性貝類,對海水鹽度適應極寬,
河口沿岸均能成長的極為良好,相對的在河口及沿岸海域養殖則比較容易受到污染 。
|
生活習性
牡蠣對於鹽份適應性相當高,在10~36PPT均適合其生長,
牡蠣在高鹽分「指全海36ppt而言」下成長較好,
但低鹽分下餌料生物充足時則較易肥滿,牡蠣在15度C以上即能成長。
台灣採苗一般分為二個時間:一為7~8月間稱為「秋苗」;
10月至翌年2月間採苗稱為「春苗」;
前者附著數目較少成長快,牡蠣不易掉落收成較佳;
而後者附著數較多,牡蠣性貪食,可日夜不停的濾水攝食,
只要水溫及鹽分適宜,其成長即甚為快速,
不過水溫在32度C以上時,由於濾水頻繁呈疲乏狀態,以致成長較差。
牡蠣的繁殖
近來配合人工育苗,使得牡蠣終年可保持肥滿而隨時可加以採收。
牡蠣生殖腺飽滿後,
只要受外界的影響、刺激即開始排卵、放精,
例如暴風雨後的鹽分變化、干滿潮露出的溫度變化(所以滿月的滿潮排卵放精最多),
台灣牡蠣終年生殖腺飽滿,隨時都可採苗,但每月9~10月最多,3~4月最少,
其他季節都有少數苗可附著,
但由於3~7月間易著生苔蘚蟲、水螅、藤壺等而影響採苗成績。
長大的小牡蠣
授精後一小時即開始行細胞分裂,
經5~6小時即發育成為「擔輪子幼蟲」,
並依靠其口前之纖毛環而進行浮游生活,
不久其纖毛環即演變成面盤而稱為「被面子幼體」,
此時其貝殼原肌亦已生成能分泌貝殼質將其生體包裹在裡面而成D形,
故稱為「D狀幼生」;
由授精卵到D狀幼生所需時間受溫度及鹽分之濃度影響,
一般在20度左右約需25~28小時,其發育適合溫度為19~27度,
而鹽分則為20~26ppt,
再經10~12日即由浮游生活進入附著期,
此時稚貝由其足絲先腺分泌一種物質,
使其左殼固著於其他物體上,
面盤亦開始萎縮,而不再營浮游生活,
牡蠣的外套膜隨者個體的成長,
持續分泌建築其含有高量鈣質的外殼,保護柔軟的身體。
此時可利用母貝供其附著以進行養殖。

ps:牡蠣的剋星------->蚵螺
棲 於 潮 間 帶 下 部 , 捕 獵 者 ,殼 灰 色或 淺 綠 色 ,也是一種味道鮮美 食品,但對牡蠣沒有好處。
|
牡蠣的經濟價值
牡蠣
它不僅味道鮮美,滋補保健作用也為古今中外所稱道。
服用牡蠣提取物,有助於使機體各系統功能進入最佳運行狀態,
並可加速病體康復、防老抗衰。
因此,牡蠣提取物廣泛用於強身健體以及肝炎、結核、
心血管系統疾病、老年智力衰退、腫瘤的輔助治療。
牡蠣對人體的益處是很多的。
牡蠣的益處:
1.牡蠣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,特別是硒、鋅等微量元素含量豐富。 |
2.牡蠣提取物精粉含20%以上的優質蛋白質,
其氨基酸組成完善,超過牛乳和人乳。
|
3.牡蠣含脂類雖少,
但多為具有生理活性的複合磷脂、磷酸肌醇、
廿碳五烯酸(EPA)、廿二碳六烯酸(DHA)等。
這些成分都有防止動脈硬化、抗血栓以及抗衰老作用。
|
4.牡蠣富含天然牛磺酸。
牛磺酸有消炎解毒、保肝利膽、降血脂、
促進幼兒大腦發育及安神健腦等作用。
|
5.牡蠣所含糖分為糖元,其提取物中糖元占20∼40%。
糖元是組織能源物質的儲備形式,
是體力腦力活動效率及持久力的物質保證。
|






|